主页 > 教育 > 院系 >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系 > 院系新闻 >

新媒体艺术实践周专题讲座——当人工智能遇见新媒体艺术



转载自公众号:数字艺术游(原创)

12月12日,

新媒体艺术实践周的第三天。

在前两天的课程中,Michael和Andreas为同学们提供了视觉和编程方面的辅导。

今天,三位艺术家以公开讲座的方式为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精彩课程,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吧!

 

首先,Michael主讲的视觉设计方面相关内容讲座。

 
 
 
 
 
0
1
Michael Salter

Michael Salter现任俄勒冈大学数字艺术暨新媒体学校教授。作为一名自称为“痴迷观察者”的人,他通过大众媒体和企业品牌的大量筛选来寻找创作主题,从而创作富有荒谬与困惑性的作品。Michael的作品是对视觉文化巨大且深入的回应,其中涉及产品和玩具、雕塑、标识、动画等。Michael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流行视觉文化,以及它对我们生活和思考的影响。他的作品曾发表在美国艺术杂志、2008年最佳纽约艺术杂志等,同时也经常在全美和世界各地举办讲座活动。

 
 
 
 
 

 

Michael认为,真实的世界是我们做设计时的灵感来源。在周一的课程中,Michael引导同学们寻找一种观察生活的方式,并使用观察到的视觉形象和标志进行创意设计。

Michael认为,商品是一种语言,是可以用来交流和复制的。他提倡杜尚的创作方法——使用一件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通过赋予它新的标题,以一个崭新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创作它,从而使物品产生新的意义和内容。

接着,Michael分享给同学们一些他观察世界的方法和素材,如照片和录像视频等。之后,又向我们展示了他近阶段进行的艺术风格探索和设计作品。

 
 
 
 
 
0
2
Andreas Schlegel

Andreas Schlegel目前生活工作于新加坡,现任LASALLE艺术学院新媒体实验室主任。Andreas的研究跨越艺术和科技两个领域,包括艺术的工具和界面开发,让艺术以奇妙的方式与科技相结合。他的交互装置作品以现场演示与屏幕上展示的方式呈现,他的实践与作品涉及新兴技术的开发与研究,通过计算,交互和网络化流程来驱动。2007年,联合创立Syntfarm——对艺术,自然与科技交叉感兴趣的艺术团体。

 
 
 
 
 

 

讲座的第二环节是由Andreas带来创意编程系列。Andreas的创作方法是从物理世界中收集数据,将其输入至算法之中。对于计算机来说,编程意味着给予程序明确的指令,同时,也是机器与人类相互沟通的途径和语言。

当今世界很多设计,甚至是生活中的使用道具都是由程序组成的。因此,如何使用相同的程序语言来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是Andreas的创作重心。在周二的课程学习中,Andreas带着同学们进行了代码程序的改写训练,以此丰富同学们对代码创作的认识。

对他来说,通过编程进行的创作与传统意义上的雕塑、绘画等艺术表现形式并无差异。他尝试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探寻艺术的定义问题。

最后,Andreas为我们展示了他和他的音乐家朋友一同合作创作的作品,以及他学生的各种音乐与编程结合的有趣作品,传达给我们编程技术与艺术创作相碰撞产生的无限可能与乐趣。

 
 
 
 
 
0
3
Rodger

罗捷亮是一名研究人工智能,机器人与可视化的数字媒体艺术家,现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媒体艺术与技术专业授课。主要教授数据可视化,强化学习和智能机器视觉方面的知识,他的研究重点是通过将新媒体与人工智能进行连接,来创作新的作品和平台。Rodger的人工智能作品曾展出于顶级学术会议、北京时代艺术博物馆及各大美术馆等。2018年6月起,担任Autodesk机器人实验室的研究员。

 
 
 
 
 

 

讲座第三部分是由Rodger为主讲,他为我们带来了大量AI人工智能和艺术相结合的作品,为同学们解释利用GANS和RNN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艺术创作中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可以为艺术家提供一个便捷的平台,使艺术家绕过繁琐的程式化过程,直接进行创作。Rodger认为,艺术与技术不应该分开对待,两者应该是相互联系、交融的关系。

接着,Rodger为我们讲解了强化学习的意义和应用。通过强化学习的训练方式,可使机器应用于广泛的领域,如电子竞技、虚拟和现实、调控室温等。现在,研究强化学习的训练已达到一定的成果。

此外,明天的课程是由Rodger主讲,将会为同学们带来人工智能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引导和教学,大家不要错过哦!

在讲座最后的Q&A环节,大家根据讲座过程中存在的疑惑进行提问,三位艺术家将根据问题的领域和方向,为大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