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信息 > 学院新闻 >

设计教育中的细节问题更值得关注




转载自公众号:北工大艺视界  原创:林志远

十年来,艺术设计学科的行走轨迹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它被市场经济所推动,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飘荡前行。当前社会不断深化的经济转型,终将使制造业逐步摆脱单一的制造活动,设计将逐渐成为我国经济“二次腾飞”的新动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学成为了第13个学科门类,下设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5个一级学科。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艺术设计学科仍处在一种“被动发展”的状态。

十年来,被市场经济推动着的艺术设计学科,仍然在艺术、技术(手艺)、科学、产业之间徘徊,创意—这个含义广大的词汇成为一面旗帜,遮盖了艺术、手艺、科学和产业之间的本质关系。事实上,目前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仍然按照自己的惯性向前滑行:人学考试的方式依然没有大的改动,考生依然很拥挤;课程排列得很“有序”;多数学生在大三的时候找到了实习单位,既缓解了潜在的就业压力,又弥补了院校实习条件的不足;每一年的毕业设计摆满了展厅,每一届的毕业生里都会出现几位“拔尖”人才,他们为学弟学妹们树立了榜样。十年来,年年如此。

 

8月中旬我去美国洛杉矶阿森特艺术设计学院(Art Center college ofdesign)考察访问,并参观了毕业生的作品展。这所1930年由包豪斯的后继者建立的艺术设计学院,80年来踏踏实实地坚守着艺术设计教育的本分,那就是:艺术设计是标准的职业教育,75%的师资是从公司聘来的;学生经常要面对大量的手绘作业,要设法完成要求苛刻的模型制作;要把每个设计都纳入到完整的商业过程中,从市场研究、寻求资助、签订合同到产品的市场推广。在阿森特艺术设计学院,听不到那些在枝节问题上进行的没完没了的“争论”,比如包豪斯的功与过、造型基础课程中“技艺与培养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等等,这类争论反而一次次成为了我们的热议话题。事实上,许多反映了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本质的方法,比如每周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手绘练习、对人体的写实和研究,以及在理论课程中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全面的实际诠释(而不仅仅是教师的个人感受)等等。这些方法在这个学校中坚持了几十年,发挥了很好的实际作用,于是便成为经典,保持了下来。

当说到“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仍然按照自己的惯性向前滑行”的时候,其实危机已经显现出来了:当报考艺术设计专业的生源数量逐渐萎缩的时候,当设计企业终于对我们的毕业生的素质爆发出不满意的时候,多数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普遍陷入了困境。

说到“危机”与“困境”,并不意味着我们又要挥舞  “改革”、“创新”的大旗呐喊和争执了。国内艺术设计教育的总体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存在的问题其实是许多本该去做的事情没有人去做,或是耐不下性子去做、去积累,比如对学生的设计思维的观察、记录、实验与研究,如何把心理学、社会学、生活方式的研究转变成某种实用型的“文化技能”,如何让企业在学院里建立课程等等。十年来,我们说的很多话仍然太猛、太大、太泛,许多常识(比如技艺与思维的整体性、专业人才的标准、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等等)被人为地割裂开了,这让站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很沮丧,因为他们不清楚这些争论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由此而往后的下一个十年,应该是一个踏踏实实进行积累的十年。应该想方设法让一些教师或研究者,对设计心理、社会心理、教育心理、学生创新思维、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等问题开展长期系统的研究,并设法让这些内容融人我们的设计实践中去。否则,再过十年,我们的艺术设计仍然不会有什么改观。我想不出该用怎样的豪情壮语来应对此次选题的反思。

我想说明的是:国内艺术设计教育的大框架、大方向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真正的危机却滋生在不起眼的细节里;该做的事情没有人去做。这就是我们该认真检讨并反思的。 

原文发表在《美术观察》2011年11期。

编辑:邹锋


林志远教授

曾任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院党委书记

现为中国美术协会服装艺委会委员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学科楼

 

欢迎关注: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