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公众号:北工大艺视界
北京工业大学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京津冀工艺美术行业传统图案传承与创新运用人才培养》
地铁十四号线景泰蓝站
钟大师在今天的课堂中为大家分享了大量景泰蓝的运用实例,分析了景泰蓝在生活用品、文创产品、室内外建筑装饰中的运用方法,并布置了一项课堂作业——景泰蓝的文创产品设计草图。
学员们绘画设计图
本文编写组
摄影:夏竞宇、袁芳
文案:汪慧灵、兰芬芬
图文排版:李懿洋
扫一扫关注“北工大艺视界”,获取更多活动讯息
钟连盛,1962年出生于北京,满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现任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兼总工艺美术师。
钟连盛治艺严谨,技艺全面,作品清新细腻精致,风格秀美典雅独特,主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在开发创作中始终倡导简约、抽象、现代的设计理念,作品具有鲜明的现代感和时代气息。
代表作品有系列作品《荷梦》《清韵》《连年有余》;大型景泰蓝艺术精品《华夏盛世尊》《聚宝盆》和《福禄万代》;景泰蓝小喷水池系列作品和大型景泰蓝艺术喷水池等。
钟大师为期两天的授课内容主要分为景泰蓝工艺及其发展历史讲解、景泰蓝艺术博物馆参观学习体验、景泰蓝工艺应用案例分享、图案创作四个部分。
上午,钟大师为传统图案传承与创新运用班的学员们梳理了景泰蓝的工艺步骤与发展历程。
景泰蓝原名“铜胎掐丝珐琅”,是北京地区最有特色的的传统工艺,因为在明景泰年间工艺成熟、多用蓝色釉料作为底色而得名。
景泰蓝的制作需要经过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五道制作工序,融入一代又一代工匠的辛勤汗水,成品光滑、闪亮,成为我国特种金属工艺的代表性成就。
钟大师还从元、明、清、民国、50-60年代、60-70年代这六个时期的景泰蓝代表作出发,为学员们介绍了景泰蓝在我国的发展历史。
下午,学员们来到了景泰蓝艺术博物馆,跟随讲解人员现场体验景泰蓝的制作过程、欣赏景泰蓝陈列展览。
景泰蓝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首先讲述了“珐琅”的缘起,经过一代代的发展,“佛郎嵌”在明朝景泰年间发展为了成熟的铜胎掐丝珐琅,到清代又演变出三个不同等级。并且这个时期的景泰蓝往往结合运用了掐丝珐琅、錾铜珐琅、铜胎画珐琅三种工艺,更具创新性。
随后工作人员带领大家进入了生产车间,观看掐丝、点蓝两个步骤。
讲解员首先讲解了景泰蓝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其中二战期间,订单缺少,景泰蓝作坊无以为继,工匠纷纷另寻出路,传承景泰蓝工艺的新鲜血液越来越缺少。因此建国后林徽因、梁思成二位先生在调研时发现景泰蓝工艺濒危,立即成立了抢救小组。
国营景泰蓝厂成立后,钱美华、孙君莲、常沙娜进入其中调研,并于1952年设计了亚太和平会议的礼品,被郭沫若先生称为“新中国第一份国礼”。60-70年代,珐琅厂为新中国出口创汇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后,景泰蓝在国礼定制、出口创汇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工作人员带领大家观看了博物馆中的历史代表作与制作工序模型后,集中讲解了建国后获得设计大奖的几件景泰蓝作品,令大家都赞不绝口。
学员们的“点蓝”作品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