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艺术设计学院举办衲子先生教育教学研讨会
时间:2024-11-13 点击:


2024年9月24日,由北京工业大学设计学院主办,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国学术专业委员会支持,艺术设计学院校友会、绘画系承办的“艺美——衲子先生书画作品展暨教育教学研讨会”举行。研讨会环节由艺术设计学院绘画系主任王煜教授主持。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国学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马子恺,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梁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中、孙伟,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朱京生,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国学艺术专业委员会执行秘书长王斌,荣宝斋出版社总编辑王勇,李可染画院研究员傅旭明,太和艺术空间董事长贾廷峰,艺术设计学院退休教师张云薇、王东德、潘非以及校友代表、绘画专业在校研究生等参加了研讨会。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衲子先生作品的高古笔墨与丰富的内涵、中国传统绘画的教育现状、当代笔墨教育教学传承与创新方式、中西绘画教学差异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马子恺会长认为,在衲子先生的作品中,高古的笔墨与丰富的内涵相得益彰,自然化境的营造展现出了作品的高度、深度与广度。衲子先生的作品空灵飘逸,是其学养深厚的体现,也是人生诗意的表达。画作中那种景物宁静、意趣淡远的特质,达到了无言深远的境界。这种艺术风格不仅是精妙绝伦的佳作,更是中国意象艺术的极致体现。

贾廷峰先生表示,衲子先生的艺术虽然来源于传统,但是他融入了自己的社会体验和表达语言,形成了个人化的艺术风格,在当代水墨画方面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文人画首先要有书法的功底,要有淡泊名利的心态,要对艺术充分的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衲子先生是非常珍贵的。

孙伟教授讲到,从衲子先生书画作品以及他的教育教学活动,能够看到他身体力行,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把心中的爱不断释放,这种爱包括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同时也爱他的学生们。

朱京生教授表示,“用笔”二字可以贯穿衲子先生一生的绘画实践,他常给我们讲,书法是中国画的基础,我们在进行中国画创作的时候要注重绘画的过程和步骤。国画跟素描的不同就在于过程与步骤,每一笔都是笔墨相续、阴阳相生的过程。一幅中国水墨画作品,可能由千笔万笔组成,每一笔之间的干湿浓淡的衔接都与这幅作品的程序程式有关。而西方的素描体系,是以再现客观事物为主要目标的,而水墨画则是近于抒情表达。

黄越华老师认为,衲子先生的画具有不同的意境、情调,按照中国传统美学来讲,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饱含了浓郁的情感和个人境遇,例如,八大山人的画。而衲子先生的画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是淡淡的,通过物像的选择、题画诗、独白、笔墨气韵来表现主体的生命情调,那种淡泊宁静、平和淡然的风格,就是画面本身所产生的气韵和意境。

王勇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水墨画具有深厚传统,其笔墨本身具有独立的绘画语言,衲子先生的笔墨语言具有个性化的追求,甚至有一种当代实验性的开拓和发展,将传统笔墨语言与个人绘画实践相结合,这正是他对我们学生和年轻艺术家的重要启示。

王中教授表示,衲子先生等老一辈艺术家留给我们的财富就是他们那种对精神世界的深刻感悟,对自然和生活这种感悟。第一是品德,能够坚守做人的本体并不容易,老一辈的艺术家的操守与执着值得我们学习。第二是品格,有自己的坚守,绝不随波逐流,好的作品和不好的作品是有一个评判的,一幅画的价值意义也不能靠价格来区分。第三是品味,品味其实就是判断标准,就像老工艺美校的这些先生们给我们建立的标准一样。

王丹老师讲到,衲子先生的画面突出呈现空灵与简约的风格,这是他追求淡薄的个人境界的外在呈现。他喜欢读诗,平常不算健谈,整个人常在一种虚静的状态中。正因为此,他的画面才出现那种空灵的特质。同时,他平常生活中不求名利,心很纯净,所以画面水墨用得清纯透亮。他推崇写意就是“去伪存真”,这就是人品决定画品,这也是中国画精神的核心。

研讨会中多位学者对衲子先生作品做出细致分析,充分肯定衲子先生绘画创作的重要价值与意义。衲子先生以书入画,线条与墨色互相生发,在干湿、浓淡、轻重、疏密中呈现出一派宁静,简约而率略,遥接文人画传统,数十载淡泊名利,归隐于中国画的笔墨语境之中,以书法、诗心为滋养,用绘画诠释中国文化,衲子先生的精神境界延续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高洁风骨,作品中沉静又雅致的气息超越了时间与空间,彰显了当代中国画笔墨的境界。


版权所有 © 北京工业大学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86  京ICP备:14043795号-2   COPYRIGHT ©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