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信息 > 学术活动 >

2019绘画系、雕塑系本科优秀毕业作品展



转载自公众号:北工大艺视界

 

2019绘画系、雕塑系本科优秀毕业作品展

 

读书养心、劳作在手

美术学是以美术为对象、集创作与研究为一体的人文学科,涵盖了造型艺术、美术理论和跨媒体艺术等领域,是艺术学的支柱学科之一。绘画作为美术学类重要的专业之一,更为强调“读书养心、劳作在手”的艺心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创作对于学生来说是四年学习成果的检测,对于教师而言的则是教学成果的检验。

本届15级绘画系优秀毕业生作品展,汇集多位同学的创作作品,表现手法多样性,涵盖了水墨、油画、版画等手段。表现的题材也颇为丰富。有向身边的同学致敬、表达青春一代的迷茫,有向表现自己家人致敬、表达浓浓的家庭温情,有转向自己童年回忆,表现满满的北京记忆,也有表现对城市人与物的焦虑情感,还有表现个体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关系,深挖自己内心的恐慌等等,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虽然在有些画面上,表达的不是那么地充分,但都有自己的态度,有以个人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的方法,同时能够运用绘画媒介,有效地传达出自己的声音。所谓的创作,也许就是有想说的话,在今天看来,绘画的动机显得弥足的珍贵。

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运用美的方式来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成为有知有识、有独立的思考与判断的人。本科四年的毕业创作,也许作为艺术家来说,只是创作生涯的小的开始,但学生能够通过对于创作流程的完整的体验与经历,每个人的收获是不同的,以此为始,我想在未来也会生根发芽、壮大成荫。

青春芳华、只争朝夕,希望同学们毕业后的艺途顺利、精彩。遵循内心,找到独一无二的自己!

绘画系主任 王煜

 

展览现场(1)

展览现场(2)

展览现场(3)

展览现场(4)

作品名称:《气球照常升起》

作者:熊三有

材料:布面油画

尺寸:172cm*200cm

指导教师:王煜

创作理念:作品选取毕业典礼放飞气球的环节作为创作主题,试图提取这一场景中的仪式感,将它转换为一种谢幕式的舞台效果,设计一出个人表现欲强烈的图景,并以带有一种黑色幽默的语气发起质问:在当代中国艺术教育语境下,我们对艺术的热爱是否纯粹?毕业后的艺术类本科生是否会在艺术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放飞象征梦想的气球后,气球将何去何从,所谓“梦想”,是在平流层中破裂,还是被地上的顽童击穿,而哪一种方式更加残酷,作者希望留下一种开放性的解答。

作品局部(1)

作品局部(2)

作品局部(3)

作品名称:《离-聚》

作者:黄钰愉

材料:绢本设色

尺寸:250cm*126cm

指导教师:王煜

创作理念:如今的社会生活里,同一个工作的人来自五湖四海,这些都是离家在外打拼糊口的上班族,在忙碌的日子里又有多少人能够经常回到自己的家陪伴自己的父母。通过离别团聚这种方式来刻画生活的真实感,描绘当下快节奏生活时代下人们离家拼搏,反复地经历着同样的事情,而无论当下处在如何一个境地,总会想起远方还有一个一直在等待着的家,家庭温情总是能治愈心灵疾苦并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作品局部(1)

作品局部(2)

作品局部(3)

作品名称:《颐园春色》

作者:王子金

材料:纸本

尺寸:248cm*129cm

指导教师:石岩

创作理念:此刻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踌躇满志,意气奔放,身处的好似春天的一个萌发年纪,内心夹杂着青春的蓬勃与活力,对世界充满了期待与好奇,但也因此带来了更多的未知与疑惑。《颐园春色》是我在青年时对整个世界与人生的内心表达。人的一生都是青年、中年、老年、晚年这四个阶段的经历过程,好似自然呈现出给我们的四季更迭,实际上春夏秋冬就是一场完整的人生修行,春的萌发、夏的绽放、秋的凋零、冬的悔悟到最后终将走向死亡,正像这样,这世上没有什么能够永垂不朽。

作品局部(1)

作品局部(2)

作品名称:《子时晨歌》

作者:韩杰

材料:纸本水墨

尺寸:380cm*180cm

指导教师:王煜

创作理念:作品《子时晨歌》意在反映当下九零后情绪低迷、多变的状态,形成其原因是因为缺少关注以及社会状态导致,而在消极状态的背后也意动着积极豁达的情感。通过人物的神情、动作、以及以一些动物暗喻人的性格特点,从而来表达九零后精神世界的空洞以及对立,来倡导社会对新一代年轻人的理解和关注,唤起人们心中的人文情怀。通过水墨材质的渲染性和可变性来烘托画面整体氛围。

作品局部(1)

作品局部(2)

作品名称:《回答》

作者:吴玮莹

材料:综合材料

尺寸:60*80cm*9

指导教师:赵银鸥

创作理念:我的创作《回答》意在审视当下自我生存的境遇,探寻“梦境能否映射现实的真实性”,现实的“我”总是难逃意识的影响不断去修改和掩饰事实并用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去看待问题、保存记忆。梦使主体意识和现实时空的限制被剥离出去,从而能够审视现状,对自我意识有更深的认知。通过作品,使我站在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来不断认知自我审视自我,将一个尽可能深远、完 整的过去包含在面向未来的视野之中,从而推进自我意志的觉醒。

作品局部(1)

作品局部(2)

作品名称:《湖中央的思考》

作者:朱雪晴

材料:油画,木板

尺寸:80cm*90cm*6

指导教师:赵银鸥

创作理念:借鉴卢奥、蒙克等艺术家的表现形式,进行以反叛、自缚、自由、死亡、困惑为核心的画面表达。我想表达的是从相对不自由中跑向永远也抵达不了的绝对自由,我跑出的可能只是无数个圆圈的无数个相交集,那里有我永远摆脱不了的初期意识和自我局限,有永远得不到解答的荒诞感…我或许在途中迷失,或许那里也抵达不了,但我要的只是不断的跨越,永远的在路上。

作品局部(1)

作品局部(2)

作品名称:《一棵树离开森林之后有几个名字》

作者:李佳怡

材料:tpu透明布料,丝网印刷

尺寸:60cm*90cm*4

指导教师:赵银鸥

创作理念:在家庭(空间)中,个体明白自身是家庭的产物,其价值是履行义务。面对家庭关系的复杂与矛盾,个体都在重新寻找自我在家庭空间中的存在方式。我创作的《一棵树离开森林之后有几个名字》这一系列作品,画面主要表达表达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表现个体对于给定环境的对抗,同时,在家庭空间与人的关系中个体应该辩证的看待间离这一解决方式,并非完全逃离,而是在家庭空间中给自身一定的距离去冷静看待、理性思考。

作品局部(1)

作品局部(2)

艺术创作与文化传递

雕塑专业本科艺术创作一直秉承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遵循“艺术创新来源于继承传统并且创造新的传统”的文化传承规律,历年来都是基于开发学生个人对自然、对生活、对社会的认知、理解和感受来创作完整的艺术作品,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今年的毕业创作方向响应北京工业大学服务北京的号召,以开创北京文化特征性的艺术创作为主线,提取、挖掘、运用北京文化元素进行创作主题,刘贤品、彭显越、杨春雨三位同学分别对北京狮、蚣蝮——北京独有的镇水兽、北京雨燕三个独具北京特色的文化点进行了理论剖析、历史延续的脉络梳理,结合现实代人们对这几类文化元素的需求和状态,创作出能够进入人们生活环境中的艺术作品,与人产生互动、与环境产生共鸣。梁琛媚同学的作品能够以当代“手机控”的现象出发,分析人们现时代交流丢失了语言、丢失了文字之后的窘迫状态,借用形态符号化的特征,表现出清晰的内涵。

雕塑系主任 李惠东

展览现场(1)

展览现场(2)

展览现场(3)

展览现场(4)

作品名称:《雨燕寻宗》

姓名:杨春雨

材质:有机玻璃,冷焊铝

指导教师:李惠东

创作理念:通过寻找北京文化符号并与当今北京及具包容性的精神面貌结合。用雕塑语言创作出表达城市内涵的城市公共雕塑,城市文化雕塑是文化物质载体。希望让大众了解北京文化,激起对北京城市文化的向往。从而合理配置城市空间,提高城市吸引力。

北京雨燕和北京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有较高契合度。作品以此为切入点,用大量线性装置表现雨燕成群在风雨中飞翔冲出云端的顽强精神,以此表现当经社会快节奏发展下,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来到北京追求梦想的现状,体现北京精神的包容性。作品材质选择富有金属感的冷焊铝体现前卫的年轻化。

作品局部(1)

作品局部(2)

作品名称:《戏说北京城——水》

姓名:彭显越

材质:大理石

指导教师:李惠东

创作理念:作为水的守护神,镇水神兽应肩负起更多更大的责任。作品《戏说北京城——水》的创作,是通过对北京水文化历史和石雕镇水兽的研究分析,选择具有北京特色的镇水神兽——蚣蝮作为原型并在此基础上融入现代工业化元素。神兽蚣蝮向下俯瞰面对跟以前完全不一样的水利工程和水域,伸手向下寓意着自己今后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作品旨在希望大众能够通过对神兽的关注,从而更深层次地挖掘其文化内涵,研究、解密其文化背景,在感受古代形象艺术魅力的同时提高大家对文物保护的意识。作品还夹杂着作者对即将离开校园生活,踏入社会而需要面临的更多社会责任的一种思考。

作品局部(1)

作品局部(2)

作品名称:《表情包》

姓名:梁琛媚

材质:综合材料

指导教师:邹锋

创作理念:当提到表情包雕塑,会想到把流行表情包做成雕塑,或把雕塑加以文字做成表情包。此次创作并不是单纯的表情包与雕塑进行转化,而是表达社会现状,凸显表情包特性。表情包其实是现成的交流工具。人们可以选取并直接使用,无需思考,表情包成为了人们任务式回复他人信息的工具,反而增加了人际交往的距离,强化了网络的虚拟感。

作品局部(1)

作品局部(2)

作品局部(3)

作品名称:《狮中乾坤》

姓名:刘贤品

材质:大理石

指导教师:李惠东

创作理念:作品灵感源自北京地区文化底蕴深厚的狮子造像,既是自我对这一传统造像文化的理解,也是对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审美结合的一种尝试。我希望通过具有强烈暗示性的北京狮子造像特征与具有纯粹形体特征的体块相结合,使丰富的具有传统装饰性图案的造像形象和简单纯粹的形体体块产生强烈的对比,使得作品可以通过这两者的结合给观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观众与作品产生思维上的联系,以此带动观者的参与性。我希望作品不再是一个答案式的呈现,而是作为一个打开观者想象空间的开始,并利用石材可以体现的稳重、安定与逐渐消逝的剥离感等一系列材料语言与狮子造像特征的暗示 ,将我对狮子形象的理解表现出来。

作品局部(1)

作品局部(2)